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四十七章 兩路齊張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4

  方瑛的判斷並沒有錯。
  因為局面越發不利於緬甸。
  黔國公與襄王這壹段時間沒有閑著。
  而兩人的動作,卻截然相反。
  雖然黔國公並沒有給襄王號令滇南土司各軍的權力,但是實際上,襄王畢竟是天潢貴胄,又久鎮麓川,這些土司哪裏敢不給襄王面子。
  襄王雖然沒有統帥之名,卻有了統帥之實。
  黔國公雖然著急麓川城的安危,但是畢竟僅僅是政治前途的上問題。不至於牽扯到家族命運上去。
  畢竟黔國公乃是沐英之後,只有不出謀逆這樣的大罪,充其量也是罪黔國公壹人,不會牽連到黔國公家族的。
  無非是提前退位,讓兒子繼承黔國公的爵位。
  雖然這個局面,黔國公並不願意見到,但是這不足以讓黔國公心神失守。黔國公比襄王冷靜多了。
  再加上他面對的是橫斷山脈余波,壹路上山巒重重,大江難以橫渡。快也快不起來。
  於是,黔國公壹直在積攢實力,在怒江之上征用並造了壹批船只,用以橫渡怒江。
  怒江不是其他河流,水源從雪原之上傾瀉而天,奔走於高山湍流之中,在下遊進入緬甸境內。
  下遊還好壹點,通航的河段比較多,但是在黔國公面前的河道,根本就是被壹段段瀑布將河道斷成數截。
  上下不能通航。
  怒江上的船只根本是有限的。
  即便是有少數船只,也不可能供應大軍渡江之用。這就是為什麽孟瑛過怒江要造船,輪到黔國公的時候,也要造船的原因所在。
  但是即便船造好了,這怒江就是好渡的?
  即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,在怒江之上,大體就是這個位置,還發生了有名的怒江之戰,也是以怒江大橋為關鍵節點的。
  就是因為即便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科技,對於這壹段怒江天險也是不好過的。
  在黔國公準備的差不多了,就毅然的發起了進攻。
  原因無他。
  壹方面是麓川的時間不多了。
  另外壹方面,他收到了太子的書信。
  並不是太子在陣前發回來的,而是剛剛到了仰光之後,寫的書信,這壹封書信經過壹個月的漂泊,這才到了黔國公手中。
  黔國公粗粗壹算,覺得太子在緬甸之南,定然有所舉動。
  雖然是怎麽樣的舉動,黔國公不能預料,但是他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麽?
  不是別的,就是大舉壓上,不給緬甸脫身的機會。
  有壹條怒江天險在,黔國公壹時間不能飛渡,但是再厲害的工事與天險,也是要人守得。黔國公臨時組建的船隊,逼近對岸,也讓緬甸軍不得不守住要地,不敢有壹絲的懈怠。
  就這樣好幾萬人,就被黔國公牽制住了。
  但是襄王那邊又不壹樣了。
  襄王整合滇南土司之後,也有數萬大軍,自然大舉西進,不過為了繞開怒江天險,他們就是原始森林之中穿行。
  對於很多人來說,原始森林之中,是沒有路的。
  但是對於常年住在這裏的部落來說,這都不是事。
  只是有好也有壞。
  原始森林之中,並沒有什麽大路,通過能力有限,再加上原始森林之中的氣候,不要說北方人不適應了,就是雲南本地人,也未必適應得了。
  只能以土司兵為主力。
  但是這些土司兵是什麽樣的戰鬥力?當初被麓川打的俯首稱臣的,就是這些土司。
  在面對緬甸軍的時候,即便襄王想盡辦法給他換上了明軍的裝備,刀兵與盔甲,依舊不給力。
  雖然血戰連連,但依舊沒有突破性的進展。
  惹得襄王用盡了手段,開出數十萬兩的賞格,只能能打到麓川城下,這壹筆錢不通過朝廷,由襄王獎勵給他們。
  幾十萬兩,可不是壹個小數目。
  即便是襄王壹脈在麓川積攢數十年,也不過如此而已。
  畢竟麓川壹地,不過是中國壹大縣而已。
  這才刺激著這些滇南土司不要命的派兵。
  畢竟,對於這些滇南土司來說,士卒是自己的財產,而今金銀也是財產,他們才不管下面的人死多少的。
  如果單單從理財的角度來看,用這些會生病,會死亡,會鬧事的人,換壹些硬通貨卻是很好。
  反正在很多土司來看,人總是壹茬茬的生,死了還有再生出來,但是錯過了這個賺錢的機會,下壹次就不知道在什麽時候了。
  在有銀子的時候,這些土司兵足夠賣命。
  只是有些時候單單是賣命也是不行的。
  雙方在原始森林之中,連連血戰,雖然戰線壹步步的向麓川盆地挺進,但是襄王明白,他們並沒有取得壹些戰略性的勝利。
  與其說,他們打過去的,還不如說緬甸人壹點點退出來的。
  畢竟穿越原始森林有太多的未知了。
  即便是當地人,也不能保證沒有非戰鬥傷亡。
  與其在這種地方戰鬥,還不如在麓川盆地外圍戰鬥。
  麓川在後世就雲南瑞麗縣,即便在後世也是雲南與緬甸邊境的壹處重要口岸。
  因為麓川與其說盆地,不如說是壹道山谷,壹道被河水沖刷出來的山谷,在北邊是山,在南邊也是山,雖然山勢有所不同。
  但是經過原始森林的點綴之後,都是大軍難以逾越的天險。
  而麓川卻是最容易透過的地帶之壹。
  卡死麓川,足夠明軍苦戰幾年了。
  襄王很擔心,他帶得這些滇南土司軍,即便能到達麓川附近,又如何能與緬甸大軍做戰。
  麓川壹邊想,本來就有些難看的臉色,就更加難看起來。
  “殿下,交趾劉總兵來了。”身邊壹個人說道。
  襄王的臉色頓時明亮起來,說道:“快請。”
  這個交趾劉總兵不是別人,正是劉長。
  長江後浪推前浪,壹代新人換舊人,當年那個在千秋萬壽宴之中,能混壹個席位,都高興的不得了的年輕將領,而今也人到中年了。
  當然了,他之所以四十多歲的年紀,就爬到了交趾總兵官的地位,壹方面固然是他的能力,另外壹方面也是因為他的靠山。
  在朱祁鎮進行軍事改革之後,武學生幾乎在軍界壹統天下,軍中上層的權力爭鬥,固然是還是幾個勛貴家族之間的爭鬥。
  但是下層卻掀起了壹波,寒門與勛貴家族的暗流。
  畢竟軍中之前的將領,幾乎都是衛所世襲將領家庭出身的。但是在朱祁鎮軍事改革之後,雖然還有很多殘留,但是有大量原本是平民身份的人,參與軍中。
  而王越更是其中佼佼者。
  王越上位之後,更是大力支撐這種人上位。
  劉長是王越的舊部,又是那種沒有任何身份,他參軍之前,就是壹個流民,就是靠著勇力與智慧壹步步殺上來的。
  自然被王越重用。
  王越本想派劉長去太子麾下。
  奈何太子麾下的位置太吃香了。
  或者說不是太子麾下的位置太吃香,而是能領兵打仗的位置太吃香了。
  如果陳銳不是有壹個平江伯家族在後面,也不可能成為太子重用的大將。
  王越只能將劉長就近安置在交趾,壹旦南洋兵力不夠,交趾是最快支援的地方。
  劉長沒有等到支援南洋,卻等到了支援雲南。
  不過,對他來說,支援誰都無所謂,只要有仗打就行了。
  當襄王壹搞定上面,劉長就立即帶兵來支援,只是來了之後,劉長立即皺眉,他發現他從北邊帶來的高頭大馬的騎兵,恐怕不能用在這種叢林茂密的地方。
  即便用了,恐怕也是損兵折將,事倍功半。如此劉長想到了另外壹支軍隊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