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十六章 海漕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2

  這也算是壹件歷史遺留問題了。
  當年開海的時候,所有人的關註點都沒有在海關到底歸誰管。但是有錢之後,戶部眼熱,但是大內也眼熱。
  王振已經與劉中敷打過好幾場官司了。
  爭得就是海關的歸屬權問題。
  最後還是太皇太後裁決的,就是將海關銀歸為內庫,並派了太監去提舉。
  當然了,李時勉資格老,權威重,即便派了太監也不過是壹個打下手的。
  說實話,如果沒有李時勉,新安海關也未必有這麽多海關銀。因為這海關銀之前是沒有定數的,有太多上下其手的空間。
  只要稍稍減壹點,中飽私囊,就足夠吃得撐了。
  但是李時勉清廉的很。壹文都沒有多取。除非在整修碼頭,修建倉庫等事情上,花過壹點外,其余都在賬,這才有奇跡般的增長。
  甚至太皇太後留給朱祁鎮三千多萬兩銀子,其中就有壹兩百萬的海關銀。
  只是海關銀越來越多,李時勉作為士大夫,自然想將這財源歸為戶部。只是朱祁鎮卻不肯放手。
  不僅僅是朱祁鎮需要錢。
  正如太皇太後所言,內庫有多少錢,直接關系到皇帝的權威。同樣,朱祁鎮對海關還有更大的期望。
  最少朱祁鎮不希望僅僅有壹處天子南庫,而不是將大明推進到海洋時代。
  所以這壹件事情,在朱祁鎮這裏是沒得商量,朱祁鎮又拿出最得心應手的招式,那就是王顧左右而言他,說道:“現實,朕有壹事想要問妳,關系到北直隸億萬百姓生死存亡。”
  李時勉壹聽,再也顧不上其他了,說道:“陛下請講。”
  朱祁鎮將王直給他說的財政危機,全部告訴了李時勉,卻沒有說王直的解決辦法。
  李時勉聽了,頓時思索起來。
  李時勉這種人就是傳統士大夫,號稱慷慨以天下為己任。是那壹種如果死我壹個,可以救天下百姓,眉頭都不帶眨壹下,就自殺的人。
  他未必不知道,朱祁鎮是在轉移話題。
  但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,朱祁鎮提出的這個問題,明顯要比海關銀歸戶部,還是歸大內要重要多了。
  李時勉即便明知道朱祁鎮不想談,也當做不知道。問道:“陛下,要臣如何?”
  朱祁鎮問道:“朕知道占城稻就是從南方而來,據說很多地方,都是壹年三熟,朕想知道,從海外收購糧食,直接海運到天津可行不可行?”
  李時勉沈吟壹會兒,說道:“臣不敢妄言,因為新安交易糧食的並不多,不,應該說是極少。根本沒有人願意在新安交易糧食,最多是船上所用而已。”
  朱祁鎮自然知道,出海是要賺錢的。
  如果是太平時節,廣東自然不是需要糧食的,運輸糧食簡直是賠本買賣。
  “至於從海外直接運輸到天津,臣也不清楚其中可行不可行。”
  “但是天下承平日久,糧價最低時三百文壹石,民間絕非沒有糧食,而南方尤其是如此。陛下之意臣知之,欲以海外糧食濟河北。”
  “但是以臣之見,海外糧食未必可得,但是廣東糧食卻足以依靠。”
  “而今方才正月,距離南方起時,還有壹段時間,臣願意星夜南下,十幾日之內趕到廣州,以海關存銀就地購買糧食。雖然廣西用兵,廣東糧食有些增長,但也決計不會超過五百文每石。也就有壹兩銀子兩石米。”
  “壹百萬兩足夠買兩百萬石糧食,解朝廷燃眉之急。”
  “只要陛下信臣,臣願意身家性命擔保,南方大盛之時,就是臣從天津運送糧食到的時候。”
  朱祁鎮聽了,心中感動不已。
  李時勉對這壹件事情其實是沒有把握的。
  他僅僅是在新安待過幾年,聽他所言,他其實並沒有出過海,而新安那邊也沒有現成的船只。過去還要找船。
  而南方來的時間,說早不早說晚也不晚。
  李時勉從北京趕到廣州,平時走兩個月都未必到,而今卻要十幾天之內趕回去,這簡直是在拼命啊。
  為了壹個可能,毫不猶豫的舍命為之。
  這樣的大臣能有幾個。朱祁鎮敢說,李時勉此刻決計沒有想過自己的前程。也沒有想過壹旦出了什麽差錯,他又要承擔什麽樣的責任。
  無非是想這壹件事情,他最合適而已。
  那就當仁不讓。
  太皇太後從幾乎所有官員之中,挑選了李時勉當朱祁鎮第壹任老師,自然是沒有選錯。
  朱祁鎮壹瞬間有些不忍心,壹個六十六歲的老人如此。因為畢竟這僅僅是壹個可能,雖然正統四年的似乎在夏秋都下完了,整個冬天三個多月壹點雨也沒有。
  但是說不定春天來了,就有雨了。
  王直所言僅僅是壹個可能。
  讓李時勉用命去壓這麽壹個可能,朱祁鎮於心不忍。
  但是壹瞬間,朱祁鎮想到壹件事情,那就是海運。
  朱祁鎮不只壹次,想過海運糧食。不能讓北京的糧食都綁在壹條運河之上。他所作所為,更多是循序漸進。
  比如將金絲楠木改為遼東大木。
  而遼東大木多以放排入海,而後海運入京。就是將木頭綁在壹起,做成木排,順著鴨綠江,或者遼河入海,入海之後,船只再拖著,去天津。
  這壹路,省工省力,到了天津之後,也能走運河。等到了通州,距離北京也就不遠了。
  這壹段海上的路程,足以讓朱祁鎮增加水師。
  有這個由頭,想來北京與遼東的聯系可以多走水路。先在渤海這個澡盆之中發展水師,將來再壹步步發展起來。
  總之,海運雖然重要,但是在朱祁鎮的辦事清單之中,還是比較排後的。
  畢竟是有輕重緩急。
  只是而今,他發現了壹個絕好的機會。
  而今大明核心地區的糧食危機,並非是朝廷沒有錢,而是朝廷沒有糧食。甚至是朝廷未必缺糧食,僅僅是緊張而已。
  更重要的問題,是運不上來。
  運河的運力是有瓶頸的在,特別是在宣德年間額定四百萬石之後,早已因循守舊,想要在半年之內,運輸數百萬石糧食,根本不可能。
  因為這是壹個牽壹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,並非是妳說加多少,就立即能加上來的。
  這個時候,如果李時勉能將廣東的糧食通過海運,運送到天津,那麽朱祁鎮就能名正言順的保留壹條海運的渠道,以備不時之虛。
  而今建立起這壹條渠道,也很容易,因為鄭和,王景弘等人,雖然已經都死了,但是當年跟隨鄭和下西洋的三萬人卻沒有死光。讓他們組建壹支船隊,還是可以的。船都是現成的,雖然這些船已經分撥給沿海衛所,但是東西還在,在組織起來就行了。
  為什麽要選李時勉。
  因為這壹件事情最大的問題,並非能力,而是思想。
  南京壹帶的糧食都在各地官府的倉庫之中,想要調糧食,朱祁鎮不先說服內閣六部,乃是言官都不行。因為這樣的動靜,即便在南京,也是瞞不了人的。
  但是廣東就不壹樣了。
  廣東畢竟偏遠。
  朱祁鎮思來想去,覺得即便沒有旱情,讓李時勉運送壹次糧食也沒有什麽錯,即便這壹次朝野上下不允許,也算是開了先例。
  將來有第二次就好辦了。第二次,第三次之後,大家都會習慣的。
  朱祁鎮想到這裏,即便再不忍心,也不得不為了,他向李時勉行了壹禮,說道:“朕將北直隸百萬百姓,就托付於先生了。”
  李時勉頓時覺得熱血沸騰,說道:“臣遵旨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