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2021-4-25 19:22
吳與弼與弟子陳獻章在京城的街道之上緩緩走動。
其實而今大明京師,已經有類似出租壹般的馬車了。而且多是四輪馬車。這更是馳道帶來的影響。
只是吳與弼也不是壹個有錢的人。
吳與弼在家耕讀講學,即便有人捐錢給他,其實也捐錢給了書院。吳與弼都將心思放在書院之上,學生身上。
自己即便壹身布衣草鞋,也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對的。
壹千兩銀子,與朝廷用度動則千萬兩銀子相比,固然不是壹個大數目,但是對普通人來說,卻不是壹個小數目。
當然了,並不是說吳與弼搞不到這麽多前,就好像薛瑄壹般,他也是沒有錢的,這千兩白銀,自然是有人願意奉上。這個時代,到底不是商人的時代,有錢的搞不過有權的,而大儒看似不是做官的,但是他們的影響力,甚至要比壹些大官還大。
只是吳與弼愛惜羽毛,自然不願意去打秋風,他教訓陳獻章說道:“公甫今日妳孟浪了,壹時之間,哪裏有那麽多錢?”
陳獻章說道:“請夫子放心,我自有辦法,我只需去廣東會所壹趟,不要說千兩銀子,就是三千兩銀子,也能弄出來。”
“而且父子,明報門檻太高了。我們也需要這壹張報紙,而且我們也不能輸給河東那幫人,如果我們不出錢,他們這壹分報紙也像明報那般做,我們又該怎麽做?”
“其實辦報這個想法我早就有了,只是不知道何處打通門路而已。”
明報發表的文章,其實有明顯的傾向性。這些大儒也都不是傻子。
壹次兩次看不出來,時間長了豈能看不出來。
只是即便看出來又有什麽辦法。難道去和朝廷理論?
這也是為什麽兩個窮光蛋,要想辦法搞報紙。
要知道報紙幾乎上是賠錢的。
即便是明報也是如此。別的不說,少府打造的那壹套銅活字造價就是明報多少年都賺不回來的。
也就是這壹套銅活字根本沒有算在明報裏面,而是掛在少府,只是明報用的最多,大多時候只是走賬而已。
也就是不用直接付錢。少府與內閣對賬的時候,壹並算了。
畢竟少府而今與六部有大量的財務來往,明報那壹點小小的開支,根本不值壹提。再加上各地驛站近乎免費的轉運明報。
才有了而今明報的發行量。才有明報看似不虧本的事實。
如果沒有背後這麽大的體系支撐,明報不賠死才算怪。
不過,陳獻章並不在乎。無他,陳獻章家裏談不上豪富,但也不差多少。陳獻章的父親,曾任南京國子監,壹直在官場。
雖然不是大官,但也清貴。
當然了,這壹點並不能讓陳家豪富起來。
真正讓陳家豪富起來的,乃是大明開海活動,廣東白沙就珠三角之中,而陳家是官宦人家,在白沙也是數壹數二的。
當開海之後,新安香港每年吞吐數百萬兩,乃至數千萬兩的貨物。將整個珠江三角洲都帶動起來了。
陳家也占到了好時機,於是就起來了。家產也有壹兩萬兩了。
而廣東富起來的,不僅僅是陳家。
所以廣東會館裏面有錢人不知道有多少。
但是廣東人也有自己的難處,就是在大明上層政治影響力不夠。
說起朱祁鎮身邊大臣,真有廣東也只有丘濬壹個人,而丘濬又是瓊州的,與珠三角這邊有壹點點遠。
哪裏能與人家福建,江西,江南,河北相比。
這分天理報,哪怕是賠錢,廣東有的是凱子,願意為這壹件事情砸錢。
只是這壹件事情,卻驚動了很多人,直接報到了朱祁鎮那邊。
原因很簡單,沒有先例。
而且明報辦了這麽多年,大家也都看出來明報的好處了。別的不說,之前朝廷政令,都是發到各縣,各縣抄寫之後,貼在告示板上,就算是昭告天下了。
而今卻是登到報紙上面,而地方只需將壹章報紙貼在告示板上就行了。
之前朝廷政令是層層傳達的,地方官很容易欺上瞞下,比如說,朝廷說免稅了,地方上還收稅,然後將這稅收,二壹添做五給分了。
而今卻不壹樣,朝廷政令直接在報紙上登出來了,這些報紙在北京隨便賣,有壹部分也通過驛站發向全國各地。
當然了,這裏還沒有專門的通過驛站體系訂報紙,但是壹般驛卒都習慣性在北京賣上幾分報紙,然後到家鄉賣掉,能賺上不上,甚至有商人專門做這個事情。
地面上有頭有臉的身份象征就是能讀報。
而且是讀報日期越近越厲害。
如果說報紙是通過驛站快馬送過來的,不用說,就知道是朝廷大臣,致仕在鄉了。就如同李賢,他就有這個待遇。
甚至報紙上更是政爭壹處戰場了,其中好處實在是太多了。
也正是如此,報紙有這麽多好處,此刻有人想插手其間。很多人都不原因了,最不願意的乃是商輅了。
朱祁鎮當初在通政司設邸報的時候,是留了縫隙了,並沒有說不許民間辦報,但是這壹道縫隙,還真不是尋常人能接觸到的。
也就是薛瑄這樣在中樞都混到了六部侍郎的地步,又致仕的民間人士,才能抓住這壹道縫隙。
朱祁鎮召見於謙問道:“這壹件事情,先生以為當如何?”
於謙咳嗽了兩聲,他本意不想開這個口子,倒不是於謙思想不開放什麽的,單純是於謙覺得控制不住局勢了。
在他感覺之中,北京城幾乎就好像是鍋煮沸的開水,無數人咕咕嘟嘟的發出自己的聲音。什麽樣的情況都有。
看似天下太平無事,但是在於謙看來,這甚至比壹場戰爭還要危險。
理學有問題嗎?
自然是有的,於謙也不是壹個虔誠的理學信徒,但是理學從宋元到現在,壹句鞏固了官學地位,統壹士大夫的價值觀。
這是理學的功勞。
要知道,明初太祖與太宗都在推行理學。先後確定理學的官學地位,是太祖與太宗是理學信徒嗎?
如果是的話,太祖也就不會刪除孟子壹些文字,而太宗也不會搞什麽靖難,也不會殺了方孝孺了。
無非是對統治有幫助。
大明江山最重要的是穩定,中國這個大國,沒有什麽比穩定更重要了,什麽樣的壞秩序,也好過沒有秩序。
只是於謙更明白皇帝的心思,皇帝雖然這樣問了。看神情其實他已經有了答案了。
於謙說道:“臣久在地方,對明報諸事了解不深,這壹件事情還請陛下聖裁。”
朱祁鎮說道:“放民之口,甚於放川,既然有人想辦報,朕也不攔著,由通政司辦了便是,只是如此明報就不好放在通政司了,放到翰林院之中吧。”
“給商輅加壹個翰林院學士,主持明報吧。”
通政司是朱祁鎮設想負責管理報紙事務的機關,讓他們再辦壹分報紙就不大合適了。而且在朱祁鎮心中即便是官方的報紙,將來也未必只有壹分,正好將明報轉為翰林院。
讓翰林院那些筆桿子做這壹件事情,其實比通政司更加合適。
也給商輅升官了。
算起來商輅的資歷什麽的,也差不多了,也到了大用的時候了。
於謙說道:“聖明無過陛下。”隨即咳嗽兩聲,說道:“只是,老臣愚鈍,不知道陛下而今到底要做到什麽地步,還請陛下給老臣壹點提示,也好讓老臣知道該如何辦事,怎麽收拾這個局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