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2

  “毗陵那邊的清丈已經結束了?”朱見濬看著手中的賬目,問於冕說道。
  於冕說道:“正是,臣自然不敢欺瞞太子。”
  朱見濬說道:“這不應該啊。”
  朱見濬是親自到田間丈量過的,自然知道其中工作量,單單是武進縣,大抵壹個月是完不成的。但是毗陵那邊的進展,有些處於朱見濬預料之外。
  毗陵乃是秦漢古縣名,只是而今早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。
  而今這壹帶的土地都是常州,而不是毗陵了。
  但是並不是說毗陵這個地名就完全消失了。
  最少在明代這個時候,還有武進縣下轄的村落,叫做毗陵,就在常州府城,也就是武進縣城東十五裏的地方。
  當然了,這裏說的也不僅僅是毗陵壹個地方,而是說毗陵方向壹大片村落,也就是武進東面以及東南方向的村落。
  於冕說道:“惲家出了大力。”
  朱見濬聽了這個名字,立即想起來了。
  如果不到常州武進,很多人大概沒有聽過這個姓氏,但是如果來道了常州之後,還沒有聽過這個名字,只能說有些太孤陋寡聞了。
  無他,惲家是常州大姓,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惲姓就在常州,剩下的還有壹部分是從常州出來的。
  後世本朝開國烈士惲代英就是常州惲家之後。綿延到而今也是壹等壹的大族。
  而今常州惲姓或許不是常州第壹大姓,畢竟常州還有趙姓,王姓也都是詩書傳家,上翻家譜,有的說是舊時王謝。有的說是天水壹朝之後。
  凡是都大有來頭,子弟也很爭氣。
  但是說起惲家,在常州誰也不能忽視的。
  朱見濬在常州這壹段時間,自然不能忽略惲家,對惲家家底還是比較了解的。
  惲家世代居住在常州,的的確確的常州土著,與很多其他大姓不壹樣,很多大姓都是外地遷過來的。
  但是惲家的家譜,說他們這壹脈祖先在西漢末年為梁王相就已經在毗陵居住了。但是世代久遠,多不可信,畢竟古代修家譜也與現代的人壹樣。喜歡找壹個顯赫的祖先。
  但是惲家在南宋時期,有壹人登科,從此變成了書香門第,才讓惲家發家。
 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,惲士興帶著鄉中少年,保境安民,在這壹地頗有威望,但是等天下有初定之時,他解散了鄉中少年,並將河邊壹些好地分給了其他大族。他自己承接徭役。
  如此壹來,自然在鄉間大有威望。
  而今惲家主事人乃是惲士興之孫,惲永。算算年紀也七十多歲了,在當地很有威望,當地人都稱呼為惲老太爺。
  惲家從惲士興開始,就積極配合朝廷的所有措施,凡是朝廷交代下來的事情,惲家就是代替響應的。
  在正統年間,惲永老爺子兩次向朝廷捐獻糧食,共有兩千多石之多。
  而今惲家祠堂之中,還有朝廷頒發的義民牌匾,也算是惲家榮譽的象征。
  雖然真正算起來惲家也不算豪富。
  但是惲家人多,從惲家南宋進士到現在,惲家發展了六七代之多,分為南北兩支,北支是長支,在南宋的時候倒是官宦人家,但是到了大明,反而是南支興旺起來,惲老太爺這壹支是南支。
  但是他這壹支成為惲家的話事人,就可見壹般。
  這是惲家內部的興衰,但是整體來說,惲家發展很快的,武進東南很多地方都是惲家的村落。
  所以,以惲家之力,掏出這麽多錢,卻並不是什麽難事。
  如果惲老爺子與之前壹慣的作風,積極配合清丈土地,先私而後公。清丈工作進展神速,也不是不可以的。
  朱見濬忍不住長嘆壹聲,說道:“如果天下人都如惲家,何求天下之不治。”
  朱見濬這個想法,在這個時代很正常。
  太祖皇帝規定下,皇權不下鄉,所以大明行政體系末端,就是靠著這些宗族,鄉賢統治的。
  每壹個縣令下車伊始,總要拜訪壹下當地的父老。
  什麽是當地父老?
  尋常百姓是活不到六七十的,即便是活到了,也不可能稱做父老。
  惲永這樣的人,才是當地所謂的父老。
  當然了,惲永這樣的人,在父老食物鏈之中還算是中層,因為惲家而今只能稱得上是地方豪強,還不能稱之為士紳。
  因為惲家雖然有很多人為糧長,為裏長這樣在官府看來不算是官,在百姓看來卻是大人物的官職。
  但是這總就不是官。
  唯有家族之中有人出仕,惲家才會是另外壹個局面。
  在歷史上,惲家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弘治年間出了壹個進士,再次之後,功名不絕,人才輩出,壹直綿延到而今。
  壹個國家的上升期,不僅僅表現在財政之上,還表現在民氣之上。
  在儒家理想的政治生態之中,官府與這些賢良士紳合作治理地方,就是壹個非常理想的狀態。
  在這個時代,天下如惲家壹般的賢良士紳還是有不少的。
  但是於冕卻比他更了解江南,畢竟於冕從小在杭州長大,這裏也算是鄉裏的。他說道:“殿下,惲家固然不錯,但是有些事情殿下也要想想,在下聽說,當年跟隨惲家太爺保境安民的家族,還有金家,潘家等數家,而今這些家何在?”
  朱見濬聽了,微微皺眉,翻看黃冊,雖然有這些姓氏,卻有很多已經不在大姓之列了。
  到底出了什麽事情,朱見濬不用去想,畢竟開國幾十年來,出過太多的風暴了,國初大案,以及遷徙江南百姓到鳳陽等地。
  或許,他們後人不肖之類。
  有太多的可能性了。
  他只去看結果便是了。
  想想就知道,當初能與惲家聯手的家族,即便是弱於惲家,也不會太弱的。但是而今這些家族都不在了,惲家卻越發興旺了。
  朱見濬微微皺眉說道:“這說明什麽?”
  於冕說道:“固然忠義傳家久,但是大家族也未必沒有什麽陰私。”
  這些事情於冕也是有所耳聞的,於家在杭州也不算是大族。甚至可以說很是單薄,但是杭州並非沒有大族。
  其中的彎彎繞,於冕沒有見過,但也是聽過的。
  朱見濬沈吟壹會兒,說道:“去壹趟惲家吧。我想見壹見惲老爺子。”
  朱見濬這壹段時間並不是什麽事情都沒有做的,他最少明白壹件事情,在地方的行政,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繞過這些地方大族。或者說大戶。
  特別是大明的糧長制度。
  太祖皇帝為了防止胥吏剝削百姓,於是將催收,征繳,押運糧稅的責任,讓百姓承擔,而這些承擔的百姓,就是糧長。
  壹般這些糧長都是大戶人家出身的。
  武進縣幾個糧長之中,就有壹個是惲家的。
  這樣情況不僅僅在武進縣,在很多地方都是壹個模式。在縣之下,大明的統治模式,就半自治的模式。
  這個模式的根本就是鄉約。
  這個朱熹搞出來的鄉約家禮,其實就是很多大家都熟悉的大家族模式的來歷。唯壹不同的是,家禮是同姓的,鄉約是不同姓的,很多大家族壹起話事,來處理村子裏面,或者鎮子上的事情。
  甚至還可以動用私刑,很多時候,不想因為官司沾汙家族的名聲,很多事情都是家族裏面自己決斷,不見官的。
  這樣的形式朱見濬是聽過的,但是具體情況卻是沒有見過的。
  後世固然對這種模式批評之極,但是每壹種制度,剛剛誕生的時候,都是有他的生命力所在的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