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五章 新內閣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2

  按照官場的慣例,大部分貪汙腐敗瀆職等罪名,雖然不至於罰酒三杯,下不為例。但是大多數時候,都不至於死刑。
  就好像是現在壹般,如果在開國之初某些案例來判,我大中國從街道辦事處開始,大批官員都逃不過花生米。
  壹般來說,大明官員都是罷官判贖刑,或者說發配。只要不是牽扯到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中,很少壹刀斬了。
  所以,按刑部的意思,這些查出來有問題的官員,大多不過是罷官而已。少數或許有牢獄之災。
  但是按大明律來辦,他們乃至他們的家人都逃不過家破人亡大套餐。
  這樣的事情李賢是絕對不敢點頭的。
  原因很簡單,這還是以現在的處罰標準,查出來的官員,如果按大明律來辦,天下官員要查出來要多幾倍。要殺的人更多。
  百官不安,朝廷要怎麽辦事?
  李賢萬萬不肯按朱祁鎮的意思辦,同樣他也不想讓皇帝修大明律。
  皇帝要修律,他的意圖是什麽?李賢豈能不清楚。
  皇帝要更改祖制的想法,李賢壹直是反對的,只是這種反對,更多是綿裏藏針,柔中帶鋼。
  朱見濬細細品讀了最近壹兩個月內國內外變化,心中不由暗嘆:“父皇真不容易。”
  只是朱祁鎮並不覺得。
  就在遠在蘭州的兒子覺得自己老父親苦的時候,朱祁鎮卻在乾清宮之中,卷著《大明律》細細的品讀。
  對舉國上下的情況。似乎充耳不聞。
  在正統二十三年初,也就是去年。
  朱祁鎮調整了內閣。也明白壹件事情,或許找壹個聽話的屬下,作為領導是比較舒服的。但是如果想做成大事業,就要挑選最頂尖的人才。
  只是每壹個頂尖的人才,都不是好相與的。都有自己的想法,如果能將他們全部壓服,卻要看朱祁鎮自己的手腕了。
  不過,朱祁鎮卻對自己有信心。
  而今新內閣就確定了這壹點。
  內閣首輔李賢,次輔昌國公楊洪,隨即財相劉定之,兵相羅通。工相王永和。至於原本的大學士江淵,被朱祁鎮出外了。
  外出東北總督,節制遼東,海西,朝鮮三地。
  壹方面,就是江淵的能力不被朱祁鎮看重。
  雖然江淵在內閣之中排名在後,但是並不是說內閣之中的排名就代表了在內閣之中的話語權。
  如果說內閣排名不分先後,那是假的。
  但是如果說內閣排在前面的大臣,就壹定能壓制住後面的大臣,那也是假的。
  除卻首輔之外,誰也不比誰高壹頭。有能力的人,未必不能架空首輔。而江淵弄得自己很沒有存在感。
  之前還可以在內閣充數,而今朱祁鎮要做大事,自然不能留了。
  另外壹方面,東北方面的確是需要壹位重臣坐鎮。
  王翺這位三朝元老已經不能支撐了。但是在龍城建立之後,最重要的是,能夠做到步步為營。在東北大片土地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統治體系。
  這比打壹兩場勝仗更重要。
  而以東北現在的情況,人力物力薄弱,如果再分成三省,反而不好,於是乎,朱祁鎮就設立了東北總督這個職務。
  也是不常設。
  等東北發展的好了,自然會分成三省。
  江淵還負擔有壹個秘密使命,那就是改朝鮮國為海東省。
  雖然朝鮮的國名是在太祖皇帝所起的,但是現在依舊不合時宜了,為了消除朝鮮人的反抗意誌,朱祁鎮已經確定了,今後朝鮮平壤以東南都劃為海東省,而平壤西邊是遼東省,西北邊卻是海西省。
  不過,江淵的駐地卻不在朝鮮,也不在海西,更不在遼東,而是在吉林。
  這個吉林並不是吉林省,而是吉林市。
  這裏原本就是朝廷在松花江上造船廠所在地,有漢人百姓聚居。而朱祁鎮給江淵的重要任務,就是開拓東北平原,沿著松花江壹線,建立城池,並招徠百姓屯田。
  當然了,從內地遷徙過來的壹些衛所,也會沿著松花江開辟壹個個衛所。
  而今有龍城在前線頂著,這壹帶的戰略形式很安全。
  不過因為氣候的原因,想要將東北建立成為壹個糧倉,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。江淵在任內,能做到讓肇州城到遼東之間,城池相連,就已經夠了。
  江淵註意的重點,就是肇州,松陰,吉林這三個城市以三角形圈出來的土地,從吉林到松陰乃是長白山,從肇州到松陰乃是松花江。
  而松花江,卻是從吉林向西北而流,在肇州城西邊,折返向東。這就現在吉林省與黑龍江省的壹部分。
  也被化為遼東省管轄。
  再往北,就是還保持編制的奴兒幹都司,但是它已經被遼東與海西兩個編制占據了大量土地了,再向西北就是漠北都司,歸龍城五衛所轄。再往西南壹點,就是漠南巡撫所管轄。
  這是朱祁鎮專門設的壹個巡撫。
  巡撫大寧,開平,東勝等轄地。
  這個職務任免,也是臨時的。
  朱祁鎮還不確定,漠南蒙古壹帶到底該怎麽做,是劃出壹個省來,還是分別隸屬山西,或者遼東。
  這個事情倒是可以先放放。
  畢竟大明在草原上的統治,雖然有了壹些進展,但還不到深入人心的地步。
  等大明馳道交通網遍布三地,沿著馳道有各個定居的放牧點。這才是真正將三地歸為壹省的時候。
  朱祁鎮增補的兩個大學士,也與之前不同。
  朱祁鎮之前增補的原則,就是想辦法選能聽話辦事,百官也願意答應的人。但是這壹次,朱祁鎮卻壹反常態,提拔的都是老臣,還是壹個比壹個有脾氣的。
  壹個是從吏部尚書任上提拔上來的王文。
  另外壹個就是在都察院坐了十幾年的劉球。
  說起來王文固然是老臣,也是能臣,地方中樞都做過。幹練之極,可托大事,但是真正讓朱祁鎮感到壹些頭疼的,還是劉球。
  劉球在都察院任上十幾年,不知道多少次犯言直諫,大名享譽天下。真要說起來,縱然是於謙的名聲與他的名聲,也不過在伯仲之間。
  無非於謙多做實事,名聲多在各地,而劉球為天下士林發言,名聲多在士林之中。
  如果真按威信,劉球很多年前都可以入閣了。
  只是朱祁鎮覺得劉球入閣之後,恐怕耽擱他做事,所以壹直將劉球放在都察院的位置上,監察天下,劉球做的也不錯。
  但是而今,此壹時彼壹時也。
  朱祁鎮越發明白壹件事情,有些事情,是可以壹意孤行的,比如與瓦刺戰鬥到底,只要軍方有人支持,朱祁鎮是完全可以將文官甩在壹邊的。
  但是如果變法還這麽樣做的話,就是找死了。
  即便朱祁鎮用自己的威信將這壹件事情給壓下來,最後也逃不過人亡政息,或者硬生生將變法變成了黨爭。
  所以,朱祁鎮改弦易轍,寧肯將最頑固的反對者都召入內閣之中,想辦法先統壹思想,盡量讓朝廷之上大部分人都真心實意的,願意推行朱祁鎮的新政。
  如果這樣都不行之後,再想其他手段不遲。
  也算是先禮後兵了。
  只是,朱祁鎮感到非常艱難。不過,朱祁鎮感覺隨著白蓮教李天保造反,朱祁鎮終於艱難的贏下了第壹局。
  大明律修訂已經是壹種必然,因為內閣承受不了,因為這種朝廷上的僵持,導致各地正常政務受到很大的影響。
  必然會做出讓步。
  但是朱祁鎮卻不在乎,或者說不能說朱祁鎮不在乎,是他能承受的住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