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2

  其實擔心前線的人,不僅僅是朱祁鎮,還有黎思誠。
  對於面對這個局面,黎思誠也有壹種失控的感覺。
  的確,黎思誠雖然手腕相當厲害,不過短短數月之間,就將升龍城內外都控制在內,完成了對權力的繼承。
  對於壹個十八歲的少年來說,已經相當不錯了。
  但是即便如此,他對整個安南的掌控未必有多高。
  即便是朱祁鎮登基多少年了,對廣西前線的掌控,也不是太高的,這並非朱祁鎮無能,而是距離太遠了。
  對於黎思誠來說,雖然距離近了壹些,但是他對前線的掌控能力,也並不比朱祁鎮高上多少。
  如果他知道因為欽州七峒會引起雙方大戰,黎思誠寧肯讓大明先奪了過去。
  正如楊洪與朱祁鎮分析的壹樣,黎思誠很清楚,大明不可能在廣西留下來大量軍隊,大抵就這壹陣子。
  等明軍退走之後,黎思誠再想辦法蠶食就行了。
  畢竟對於廣西邊境的土司們,固然不願意屈服於安南,但是如果大明大軍再次過來,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麽好事。
  壹般來說,廣西土司不會對安南方面的要求多做回絕。除非觸及底線。
  所以,安南有時間,在大明無暇顧及的時候,壹點點的將邊境線向北推進,就好像是麓川之戰的時候,安南就在邊境上挑事。
  幾乎大明朝廷有大事,安南都會在邊境上做壹些小動作。
  只是,而今傳來的消息,讓黎思誠知道,不管怎麽樣都要與大明打上壹仗了。不過與之前的壹樣,壹邊打壹邊談,他二話不說,下令再派出使臣,向大明請罪。
  只是不走廣西這裏,而是乘船從廣東上岸。
  黎思誠又下令,準備禦駕親征。
  將升龍城之中最後的禁軍集結起來,正是征召四鎮之兵。
  後黎朝,立國之後,分四道,而是四鎮就是四道之兵,京北,山西,山南,海陽四道兵馬都是所謂的外兵,而升龍城的兵力就是京軍,或者說禁衛。
  之前,與大明廣西,雲南對峙的兩道,就是京北與山西兩道。有壹部分京營還有地方的鎮兵,還有相當多的新征的兵馬。
  達到二十萬之數,已經到了三丁抽壹的地步了。
  這還是安南正處於上升期,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,才能有這種地步。
  這就是大明與安南國力的差距。
  廣西與雲南的大軍,朱祁鎮根本沒有什麽壓力,但是對於安南來說,已經是半國之兵,都動員了。
  而此刻,黎思誠不知道,大興兵事對內部的影響,對百姓的負擔,但是他也顧不得許多了。
  比較,如果這壹戰打勝了,黎思誠還能想以後。
  如果這壹戰打敗了,不僅僅他,還有黎思誠身後的安南權貴都沒有以後了。
  安南固然口中對大明的軍隊輕視之極,但是實際上他們也知道,明軍的厲害,否則安南之戰打了二十多年,更多是將大明給耗敗的,而不是打敗的。
  大多數安南將領都是口中輕蔑之極,但是真正打起來,都是非常謹慎的,就好像是黎思誠壹般。
  黎思誠壹聲令下,幾乎清空了安南國內之兵,連與占城對峙的兵馬也抽調了不少,籌集了十萬大軍,在黎思誠的帶領之下,向邊境而來。
  而今黎思誠已經將安南內部的經制之軍,幾乎收刮幹凈了。
  這已經是舉國之兵了。
  當然了,如果大加征召的話,不要說三十萬,再來三十萬,黎思誠也能做到,只是到了那個時候,就是安南上上下下,凡是男丁全部為兵了。
  那就是實實在在的傾國之兵了。
  畢竟,安南舉國百姓也不過數百萬而已。
  也就是安南國力的極限了。
  黎思誠決定禦駕親征也就不願意將這大半副家當交給別人手中。幾乎是太阿倒懸了。特別是他也是剛剛登基,在國內沒有什麽威信。對於軍權更是不敢有壹絲的放手了。
  於是乎,黎思誠帶十萬精銳來到憑祥城下。
  在短短壹道關卡,大軍綿延數十裏。甚至大軍都不能在此地展開,只能層層布防。
  可以說聲勢浩大之極。
  在北邊幾十裏就是明軍大軍,以毛勝本部的滇軍與廣西大軍,還有當地重新召集起來的土司狼兵。
  區區憑祥小縣,面對如此大軍,憑祥土司李成,壹個五六十歲的,老土司,年輕的時候也跟隨大軍去過安南。
  但是也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大的場面。
  李成將李家所有的人都召上城池,幾乎連同老少婦孺加在壹起,也不過兩三千人而已,至於所謂的城池,更是簡陋之極的夯土建築,放在九邊,連壹個千戶所的規格都算不上來。
  也就是說憑祥而今沒有被攻下來。
  並不是憑祥城池有多麽難守,而是安南大軍被黎思誠叫停了。
  黎思誠此刻到了軍中,二話不說就賞賜全軍,激勵將士,臨陣之前,氣可鼓不可泄。壹時間安南大軍歡呼之聲,有驚天動地之感。
  眾將自然向黎思誠求戰。
  黎思誠搖搖頭,說道:“北寇乃大國也,不可力敵,故而如果北寇來救,這壹戰就打,如果北寇喪膽,這壹戰就不用打了。”
  “而且打也不要在這裏打,敵強我弱,當誘敵深入。”
  在黎思誠心中,他估計想拖下去。但是在這個時候卻不能說出來。
  而且在黎思誠心中卻知道,時間在他們這壹邊,因為雨季快要到了,壹到雨季,連綿的陰雨根本不利於作戰。
  明軍甚至不適應這裏的氣候。
  到進入雨季之前,還有壹個多月的時間。
  熬過這壹個多月之後,今年這壹戰估計就要罷手了,到時候想辦法通過外交手段,結束這壹場毫無意義的戰事。
  這個理由,黎思誠知道,毛勝也明白。
  毛勝此刻也在太平府城之中,坐立不安。壹方面他將各地土司人馬,其他各路人馬都聚集在太平府。
  另外壹方面,他在等。
  對,在等北京的命令。
  這也是壹種自覺,雖然朱祁鎮對廣西說是放權了,這個時候毛勝可以自主決定反攻安南,但是作為在官場上混跡了多少年的老油條。
  他自然知道,做了決定就要承擔責任。
  所以,他上報欽州黃氏之事後,就在等朝廷的決斷。
  當然了,他也不是什麽事情都沒有做,最少他令董興進入欽州七峒,也就是黃氏原來的領地。
  但是到了之後,卻發現人去樓空,安南人已經將所有人都帶走了。
  這壹帶本來就不是什麽好地方,此刻也成為壹片無人區了。
  劫掠對面的人丁,補充自己的戶口,這也是兩國交戰的正常動作。
  如此壹來,董興就帶領廣東的軍隊,駐守欽州,負責這壹帶的防禦,或者進攻。
  不過,這壹帶臨海,安南並沒有在這裏打仗的意思,畢竟安南的水師比明軍的水師差了不少。
  在這裏開戰,不確定因素不少。
  安南當地突入憑祥城下,也就是確定了雙方作戰的地方。那就是憑祥方向?
  為什麽?因為憑祥的地理環境。憑祥城南邊不遠之處,有壹處天險之地,在洪武年間修建了關卡,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鎮南關。
  說起來,這裏才是安南與大明的邊境所在。
  只是鎮南關天險自然是險峻的,不過再好的關卡也是要精兵來鎮守的,如果放在這裏數千精銳,縱然有十數萬安南大軍,也不能寸進。
  在大軍準備進攻安南的時刻,這裏壹度被京營接管,但是很快,決策撤兵之後,就轉給了當地土司,也就是土司李家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