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2

  朱祁鎮來到慈寧宮的時候。
  襄王已經不在了。
  襄王畢竟已經成年了,在皇宮之中過夜,也是犯忌諱的。
  太皇太後看過朱祁鎮交過來的各種文書。
  這就是各個大臣的反應,正面的側面的,錦衣衛與東廠這幾日燈火通明,其中甚至有張輔與各家勛貴在筵席上所說的話。
  這些資料看下來,雖然很多大臣的態度,還只能側面去了解的。
  但是大臣們的傾向性,已經在太皇太後心中了。
  太皇太後看完,微微揉著眼角,覺得身心俱疲。心中暗道:“老了,老了。”在之前,太皇太後每天看過的奏疏,都比這些多。
  但是而今年紀真的大了,太皇太後心中有些力不從心。
  太皇太後問道:“妳準備怎麽辦?”
  朱祁鎮說道:“有英國公壹力支持,楊士奇在這壹件事情,並不觸及他的底線。其他人雖然群情洶洶,孫兒還是有幾分把握的。”
  太皇太後嘆息壹聲,說道:“楊士奇老了,他現在不想與妳硬頂,是為兒孫留余地啊,如果楊士奇在年輕十歲,決計不會這麽輕松妥協。”
  太皇太後壹時間有些感嘆。
  老人與年輕人的想法,是不壹樣的,當初楊士奇敢在太宗皇帝面前據理力爭。如今不敢與朱祁鎮爭嗎?
  只是老了。心力衰竭,心中早就有告老之意。
  朱祁鎮說道:“還是有娘娘在,楊首輔才退壹步。”
  太皇太後當然明白朱祁鎮是什麽意思。
  很多人也能猜得到,朱祁鎮能放出這個風聲,慈寧宮沒有壹點動靜。這已經說明了慈寧宮的態度。
  最少是默許了。
  很多人對朱祁鎮表面上恭恭敬敬的,實際上卻有些輕視。但是對影響大明二十多年政局的太皇太後卻不敢有壹絲的輕視。
  太皇太後說道:“放心,到時候我與妳去壹趟文淵閣便是了,不過,我只給妳撐腰,要讓下面人通過,卻要妳自己看著辦了。”
  朱祁鎮說道:“有娘娘在。孫兒就放心了。”
  從宣德十年之後,太皇太後將早朝儀式化了。真正要處理朝政,都是奏折來往。而朱祁鎮現在也無意將早朝恢復。
  因為朱祁鎮覺得,讓好幾百人開會,其實也處理不了事情事情。
  他似乎習慣將早朝儀式化,也就是每天早上,大家都來活動壹下,然後各自回各自衙門處理事務。
  真正處理朝政的事情,反而是在文華殿,或者是文淵閣。
  如果壹般政務,直接讓內閣票擬,朱祁鎮朱批就行了。
  但是如果是重大的決策,卻要召集重臣,與上次決議麓川壹般,召開禦前會議。
  禦前決議雖然人數不少,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,都察院,有二十多人,但是總不能會讓京師五品官都壹起等著。
  除非涉及某個部門,否則這些部門的侍郎,是沒有資格列席的。
  這壹次也是如此。
  都察院左都禦史王文領銜,下面各級言官,無數彈章,飛向通政院。壹日之間,數百彈章幾乎將內閣給淹沒了。
  楊士奇也因為這壹件事情,單獨請旨。
  朱祁鎮因此召集各部大臣,在文華殿商議。
  文華殿之中,左文右武雙方分別落座。
  這也是朱祁鎮登基之後,改變的習慣。
  在之前,即便是在內閣,除卻禦座之外,所有大臣所坐的板凳,就是那種紅木長條凳。但是而今卻擺上有靠背椅子。
  兩個椅子之間,還有壹個幾案,可以放茶碗。
  雙方坐定之後,都沈默不語。大多數人都在閉目養神,偶爾瞄對面壹眼,卻是精光四射,似乎是大戰之前的互相試探。
  “太皇太後與聖上駕到。”王振手拿拂塵,首先從後面出來,扯著公鴨嗓子,高喊壹聲。
  隨即兩邊文武大臣,立即起身行禮道:“臣某某,拜見太皇太後,拜見陛下。”
  朱祁鎮攙扶著太皇太後,先讓太皇太後在上首西側坐定,然後才回到東側坐定,說道:“眾卿平身。”
  “謝陛下。謝太皇太後。”這些大臣才壹壹起身落座。
  這邊剛剛落座,王文就出列說道:“太皇太後,陛下,故英國公世子張忠遺折,在北京城中傳得沸沸揚揚的,擾亂視聽,臣請陛下親自裁定,以定人心。”
  朱祁鎮聽了,眼睛微微掃過,楊士奇,楊榮,楊溥三人,心中暗道:“王文急了。”
  從整個這壹件事情上,朱祁鎮都嗅到倉促的意味。
  因為朱祁鎮僅僅是放出風聲。
  張忠遺折,在北京城中被傳開。各方表現不壹樣,而作為輿論主體的官員士子,居然沒有出現壹邊倒的情況。
  這自然是武勛集團在背後用力了。
  而王文想請楊士奇等說話的時候,楊士奇卻立場含糊,不給壹個痛快話。這樣壹來,才讓王文坐不住了。
  其實大明前期與後期不同,最少在這個時候,朝廷上的部堂壹級的高官,都不受輿情影響。北京士林的風向,說明不了什麽問題。
  但是王文認為,最有把握的事情。卻也把握不住。讓他有些等不下去了。
  否則等勛貴集團集體行動,搞定大部分官員,說不定,在朝堂之上也爭不過了。
  對這個時代來說,勛貴集團還沒有靠邊站,而是朝廷之上的龐然大物。不論多重視都不為過。
  王文思來想去,決定將這壹件事情,攤開在臺面上說。
  如果以王文等人反對者,能夠在輿情之中,占據上風。這壹件事情,先放放最好。等皇帝真要推行的話。
  他們在朝廷之上,再做反駁,更具有主動權。
  但是而今,卻由不得他們了。
  朱祁鎮也沒有想到,張輔壹用力,就這樣有效。但是口中卻好像什麽都不知道說道:“既然如此,大家今日就議壹議吧。楊首輔,妳覺得如何?”
  楊士奇說道:“臣老了,壹時間難以分辨利弊,還是聽壹聽各部的意見吧。”
  朱祁鎮說道:“諸位覺得如何?”
  胡濙咳嗽壹聲,說道:“老臣覺得,張忠所言,還是有真知灼見的,臣之前沒有註意到宗室俸祿如此之多。”
  “而今宗藩之中,有太祖之裔,秦,晉,周,楚,齊,譚,趙,魯,蜀,湘,代,肅,遼,慶,寧,岷,谷,韓,沈,安,唐,郢,伊。二十四王。”
  “其中。齊王,谷王,因罪奪封。譚王,趙王,湘王,安王,郢王,皆五子國除。太祖壹脈有十七王。”
  其實胡濙這裏面含糊了壹脈,乃是太祖長子朱標壹脈,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,就忽略過去了。
  “太宗有三子。長子即仁宗皇帝,次子乃漢庶人,三子乃封趙王。”
  “仁宗皇帝有十子,嫡子三人,即宣宗皇帝,越王,襄王,庶子七人。鄭王,蘄王,荊王,淮王,滕王。梁王,衛王。”
  “其中,越王,蘄王,滕王,三王已經過世,無子國除。”
  “宣宗皇帝有兩子,當今與郕王。”
  “再加上靖江王。”
  “故,陛下當今天下有二十七位親王,遍布天下。占據膏滋之地。以親王年俸萬石而論,則二十六萬石之多,更不要說親王子嗣綿延,如代王有十壹子。宗室之中如代王這般,不在少數。”
  “太祖規定,郡王二千石,鎮國將軍壹千石,輔國將軍八百石,奉國將軍六百石,鎮國中尉四百石,輔國中尉三百石,奉國中尉二百石。”
  “代王壹脈就要支祿米,四五萬石之多。而山西之中,有代王,晉王,沈王三王,壹年所支祿米就要十幾萬石之多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