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我為王

春秋我為王

歷史軍事

  重生春秋,成為卿族庶子,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,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,三家分晉算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933章 天災

春秋我為王 by 春秋我為王

2018-7-24 14:58

  晉侯午二十二年,夏六月。
  這壹年很怪,粟米還沒黃的時候,粟穗青青的剛長出來,老天就不下雨了。冀州上空晴空萬裏,偶爾飄來幾朵白雲,可就是壹滴水都不往下落。就這樣過了壹個月,中間雖說陰過幾天,可沒出兩天又晴了。
  鄴城郊外,西門豹的祖輩和叔叔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溝渠裏的水壹日少過壹日,粟穗往下垂,到頭來壹大片壹大片的粟全耷拉著腦袋,粟桿也呈現出缺水的不健康狀態。鄉裏上了年紀的人都覺得這是了不得的大事。
  “這青黃不接的時節,再旱下去,往後的日子該怎麽過啊?”
  老人們想起了在故絳時遇到旱災的情形,那叫壹個慘啊,大旱經年累月,農田裏顆粒無收,餓殍滿道,城裏的糧食賣到天價。與此同時,諸卿對災情無動於衷,晉侯的賦稅還壹提再提,修築虒祁宮、銅鞮宮的勞役也壹點不給減免……
  於是老人們根據往年的經驗,主張鄉人們之後得數著米下釜了,雖然去年有官吏要求他們適當存糧,但地窖裏積蓄下來的糧食不算多,勉強能撐幾個月。壹時間,誰家也不敢煮粟米飯,都是熬粥喝,就是粥也是越來越薄,寄希望於可以熬到下壹季粟麥收割的時候。
  這樣幾天下來,西門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,頓時餓得兩眼發暈,連去學堂的氣力都沒了。
  等他父親從鄴城回來後,這種情形才被制止。
  “不是才收了麥子麽?再怎麽苦,也不能讓老幼餓著!”
  西門豹的父親已經成功當上了亭長,他對趙氏官府充滿了信任,在鄉中老人都危言聳聽,說再不省壹點,等到明年只能挖野菜過活了,他卻很樂觀地說道:“何必如此發愁,天無絕人之路,趙上卿不會不管吾等死活的。”
  有人不信地說道:“雖說年前吾還看見各地糧食被均輸官運到常平倉裏,而且鄉裏的長吏說會給各裏發放糧食,可誰也沒見有糧食來,故而不敢全信……”
  西門豹的父親笑道:“正要告訴二三子壹個好消息,吾來的時候,看到各常平倉正在往外發糧,壹天好幾十車!城裏的糧價沒漲!”
  在提起眾人的信心後,他又大聲對鄉裏鄰居們呼籲道:“趙上卿發告示說了,說‘天地不仁,生民哀苦,吾身為百姓之父母,豈能坐視不顧’?”
  果然,三日之後,根據他們這壹個鄉的災情,縣裏勻過來了幾車糧食,穩定了當地市肆的糧價。各亭也開始架設筒車,很快,漳河裏的水又自己灌溉到田地裏,眾人不必每日頂著烈日去打水了。
  眾人紛紛松了口氣,覺得又多了些熬過這場旱災的信心,他們不知道的是,趙無恤壹行正輕車簡從,從鄉亭外路過……
  ……
  日頭很毒,天氣悶熱,鄴城郊外的鄉亭間,深衣廣袖的趙氏官吏們呆了沒多大會兒,幘巾和衣服就被汗水浸濕了,卻不敢像農夫壹樣敞開胸,搖扇降溫,因為趙上卿還頂著日頭,站在地裏皺眉憂民呢。
  趙無恤蹲在壹片粟地邊,抓了壹把幹土,觸碰了壹下低低垂著穗子的粟苗,憂心忡忡地望向遠處田間。
  他現在對萇弘的天文本事可謂是佩服得五體投地,也慶幸自己去周室把他搶了過來,本以為只是作為招牌養老的,誰料竟是塊寶。
  和萇弘在學宮天官預測的壹樣,冀州的大旱如約而至,鄴城附近已經兩個月沒有下雨了,原本潤濕的土地幹涸,壹些淺溪甚至斷流。
  這對於農業的打擊是巨大的,好在冬小麥已經接近成熟,搶在旱災造成損失前收割入府庫糧倉了,所以受災的多為粟、菽。
  他召手示意立在不遠處的計然過來,問道:“先生,鄴城現在糧價如何?”
  計然是治粟內史,掌管趙氏的農業經濟,平準均輸及冶鐵、鹽業和鑄幣等事,算是趙氏的“計相”,趙氏的經濟,基本是以他的“計然七策”為理論基礎運作的,對於各地糧價高低,倉稟虛實,自然爛熟於心。
  “冬小麥提前收割入庫,由均輸官運往不種麥的郡縣,解了燃眉之急,這青黃不接的時節才沒有出現餓死人的情形。加上去年儲備在常平倉裏的存糧進入市肆,高價售糧的商賈也被平準官打擊逮捕,糧價維持在可以接受的範圍。鄴城人每天吃的少了壹些,但人心還算穩定,也還有幹農活的力氣。”
  趙無恤松了口氣,“如此便好,我離開鄴城小半年,多虧了先生治理得當,不知現下可有對策。”
  計然侃侃而談道:“管夷吾是計學之祖,他為桓公治理齊國時曾說過,善為國者,必先除其五害。所謂五害,就是水、旱、風霧雹霜、瘟疫、蟲災。此五害為禍甚重,有家有國者應對不當,輕則農田衰退,人口遷走。重則邦國大亂,盜寇橫行,甚至亡國滅家!既然旱災已經成為事實,現在趙氏需要做的,還是如何救災。”
  這方面計然可謂專家,從五月份旱災初現端倪起,他已經制定了壹攬子抗災計劃。災前預防自不必說,趙氏已經準備了大半年,常平倉裏全是均輸官從各地和其他邦國搜刮來的糧食,可以確保明年秋收前趙氏各郡不會陷入斷糧的困境。
  除了糧食儲備外,興修水利、完善農業灌溉體系也是防旱的重要手段。這是老經驗了,據計然說,周代有司空壹職其職責包括“修堤梁,通溝澮,行水潦,安水臧,以時決塞,歲雖兇敗水旱,使民有所耘艾。”可見早在西周,精通農業的周人便意識到了這壹點。
  所以趙氏所修的漳水十二渠堰,以及鄴城周邊幾個鄉的水利網,也有利於解決幹旱問題。
  枯水時,漳水沿岸的十二道低堰也能攔蓄水流,供給渠道足夠的水量,這些溝渠裏的水通過筒車和水車作用,再流入鄴城周邊十二座鄉的田地裏,使鄴地的十萬畝農田都得到灌溉,不至於因為沒有雨水而顆粒無收。
  這幾天裏,趙無恤他們已經將周圍幾個鄉繞了壹圈,大多數地方仍然是粟苗青黃,撐到七八月秋收應該沒問題。
  只有溝渠沒有涉及到,地勢較高的丘陵地區缺水厲害,對於這些地方的百姓自然不能丟下不管,計然建議掘井取水,組織些人手來澆灌土地,這是笨辦法,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。
  但問題是,此次旱災波及區域很廣,橫跨太行東西,不但鄴城受災,趙氏七郡裏,邯鄲、河間、河內、太原、長子都不同程度地受災,只有呂梁山以西的那幾個縣和上郡、代郡逃過壹劫,不過那些地方人口稀少,產糧很低,趙氏沒法指望他們反哺。
  甚至連韓氏、魏氏,乃至於衛國、齊國濟北也受到波及,天災是沒有國界的。
  所以在穩定鄴城的同時,趙無恤也得對水利灌溉不發達的受災地區加以賑濟救災。
  這些事情,沿用前人經驗即可,計然搬出了典籍裏,周室大司徒總結的“荒政十二條”,包括發放救濟物資、輕徭薄賦、緩刑、開放山澤、停收商稅、敬鬼神、減少禮儀性活動、除盜賊等,後世幾千年的救災基本不出此範圍。
  但趙無恤唯獨對“敬鬼神”壹條加以限制。每逢災年,正是宗教泛濫的時候,雖說這時代除了南子的天道教外,還沒有成氣候的宗教,但黃巾之亂的可怕,他卻不得不防,他可不想看見漳水沿岸,用活人祭祀河伯水神的陋習復蘇,也不想有人打著“趙氏亂德,天降大災”的幌子來造自己的反。
  “我不會因為這場旱災,就向各地淫祠低頭的。”趙無恤態度堅決。
  在回到鄴城後,他以文書的方式,對眾吏,以及全部趙氏治下的百姓下達了抗旱宗旨。
  “人定勝天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